三年融合体验贴:陪伴在校学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智力发育迟缓》

时间:2023-01-30 21:03来源: 作者: 点击:
  

陪读人员要帮助孩子跟着老师上课,参与课堂学习,参加课后的集体活动。简而言之,就是普通孩子做的事,什么血统的孩子都尽量跟着做,最好能跟上;

家校联动是陪读必须的。陪读学生加入家委会、校委会,参加各种活动。如果时间和精力不允许,敲锣打鼓,通过其他形式向学校表达谢意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给学校写表扬信、送锦旗等。

所以学校能不能同意家长陪读,真的不全是和孩子的能力有关,还有家长的综合评价和对孩子长远规划的考虑。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家长陪同是为了帮助孩子,同时也要避免伤害到其他任何人。所以在学校里,孩子的情绪行为永远是首要关注的。

辗转反侧无非是强调学校从来都不是父母的家。记住家长的“学生”身份,做好给孩子的示范,动作轻柔,声音低沉的辅助孩子,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保持温柔的引导。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老师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和鼓励血统的孩子。

上课时,家长像孩子一样是学生,老师需要学生做什么,家长也一起做或者像其他孩子一样悄悄引导孩子学习,尽量跟着做,避免出现孩子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的情况,而陪读学生则埋头专心刷手机。(之所以特别强调,是因为现在的工作生活已经普遍电子化,但是手机在孩子心目中的概念还是一个娱乐产品。上课用手机,哪怕是静音,也会有负面影响。老师同学都比较接受,喜欢也在课堂上读书写字的大朋友。)

孩子的心更容易赢得,即使是最瘦最调皮的孩子,也能感受到陪读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时间长了,一个同伴会成为班里所有孩子的好朋友。很多时候,是陪读学生先与孩子、老师、学校融为一体,创造了真正接纳血统孩子的环境,进入了真正的融入模式。

对于所有血统的孩子来说,一个人在普通学校是一种考验和挑战。他们大多很难与周围的人互动,所以融入过程相当痛苦。所以,为了孩子,父母千万不要回避陪伴,更不要拒绝陪伴。

我去过青岛的特殊学校,发现有些孩子能力非常好。大部分是因为在一般学校入学面试中的表现或者入学后情绪行为问题的爆发而直接选择就读特殊学校。这些孩子在特殊学校的课业相对轻松,在同学中表现突出,几乎活跃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反而比在普通学校更阳光,更自信,更有活力。

对于有血统的孩子来说,哪怕只是让自己的陪读远远的看着他或者是在一个他看不到的地方但是确定陪读在那里,也会有一定的安全感,因为总有人在关注他,用各种方式帮助他。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同学的家长会慢慢了解到谱系特需儿童的现状。只要血统的孩子不扰乱课堂秩序,不过度干扰课堂纪律,不伤害自己或同学,他们就会心安理得,甚至会主动督促孩子帮助陪读学生。

即使孩子没有明显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家长也不能放松。陪读是个技术活,需要家长的智商、情商、体能和资源:

血统的孩子只要确诊,综合能力就会和同龄孩子有差距。不仅是核心缺乏社会性,语言表达能力差,交流隔阂,而且绝大多数血统的孩子在认知、肌肉发育,尤其是注意力维持方面还存在困难。在大环境中与人适应与共存是一个大工程。血统的孩子要能看、能懂、能学、能跟。

这也是为什么“少言多行”被一再强调的原因,因为父母在给予身体上的帮助、文字提示或者动作示范时,自然会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当父母用不满、焦虑、愤怒甚至是负面情绪的话语来指导孩子时,往往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这会导致孩子产生更大的负面情绪。

当外部环境适宜,孩子能力确实无法独立上学时,家长要创造条件陪伴。陪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孩子提高能力,二是营造一个让孩子真正融入的环境。

对于刚进入新环境或换了老师,对外界高度敏感,适应能力差的孩子,通常会有焦虑反应。有的激动大声,有的爱哭或各种逃避,有的有挥舞手臂、咯咯笑、脱鞋等不恰当的动作。

重申原则,时刻动脑子,动眼睛(用心观察),动手(不仅帮助自己的孩子,也帮助其他孩子和老师),写字(用画画或写字提示),少动嘴皮子(语言辅助)。

除了环境因素,对老师的指令理解能力不足,跟不上同学的节奏,也会导致孩子的情绪不好,出现行为问题。另外,孩子最近的饮食和睡眠,包括别人的态度,尤其是陪同学生的情绪,脱口而出的话,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状态。

当孩子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时,陪读学生更喜欢用视觉暗示或无声动作来制止安抚。这里有个小技巧分享给你。当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或突发疾病时,从上至下迅速、轻柔地抚摸孩子的脊柱,并提醒孩子低头,下巴抵住胸部深呼吸;如果两分钟内没有好转,尽快带孩子离组。

家长虽然提倡融合,但是真的无法确定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家庭条件,社区学校对孩子的接受程度,老师同学家长对孩子的容忍度,选择适合孩子的。无论你做出哪种选择,做出决定后都要尽力做对,因为无论你的孩子在哪里,父母永远是对孩子成长帮助和影响最大的人。

陪伴父母是只有在父母有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做的事情。很少有学校会在决定录取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之前,主动向家长建议陪同学生。他们最多会告诉家长,担心学生因为能力弱,学习跟不上,在学校被孤立、被排挤,可能会发生安全、身体伤害等意外。希望家长能尽可能的多用心,随叫随到。重点表达学校的重任和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父母态度的考验。(不建议家长入学时参加普通班。他们要在开学初期与学校和班主任互相沟通,互相适应。同时,老师也要观察孩子的表现。)

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要对自己的问题有心理准备,处理好作业。他们可以通过安排一些小任务来转移注意力,比如读书、画画、描红、做简单的数学题,或者降低任务难度,暂时带孩子远离环境,避免负面影响。

是否允许陪读由学校决定。和幼儿园不同,中小学有同一个班的老师在一起办公,但大多分布在不同的楼层和学科办公室。有消息说家长会在班里陪读。班主任会提前知道,有心理准备,但大部分老师都不知道。所以家长需要让班主任提前通知老师,特别是表明家长的态度:“我们会来帮孩子的,绝不给老师添麻烦”。

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但是不要影响别人。

一个和我关系不错的招生主任说,学校更看重家长的态度,而不是孩子本身。如果发现家长把孩子“托付”在学校,处于半放弃而不是“全心全意培养”的心态,或者“接受义务教育是我孩子的权利,所以你要拿去教”的思想流露,那么学校对待这个孩子的原则就是“不要闹,不要出事”。如果学校无法应对,就会在其他家长的共同要求下,要求家长陪同甚至劝说孩子离开。如果家长积极对待孩子,能够体谅学校工作的压力,学校会更加重视家长的建议和申请,包括家长主动提出来做班主任。

大部分老师都有同理心。当他们知道陪读学生所做的是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偶尔帮助班级工作时,他们一般都很友好,愿意为陪读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永远记住,陪伴学生不仅是孩子的帮手,也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最多,对孩子的影响也最大,所以父母一定要先做自己想让孩子学的事情。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听老师的指令,偶尔和同学一起玩,就应该听从老师的指令,带领孩子参加同学的活动,而不是在一旁当“指挥”。

鉴于陪读学生有些尴尬的地位,老师很少问家长需要什么帮助。为了赢得老师对孩子的帮助和关注,家长要配合老师做好班里的各种工作,老师自然也会尽力提供支持,比如指定小伙伴,自然辅助上课提问,参加团体表演时安排合适的角色和位置。

养一个明星,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股东。在陪伴他们的道路上,他们必须扮演孩子的代理人和支持者的角色,根据孩子的需求,转变为大环境的融合代理人。在修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让孩子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生活,父母应该全力以赴,稳健地走好每一步。

血统的孩子可以参加更多的活动,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有更多的交流可能。他们在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规律方面也有很好的帮助对象、参考对象和提醒。只要陪读方法得当,一定有积极意义。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班主任用一个生活老师或者临时帮忙的阿姨给学生介绍陪读的学生,孩子基本都会坦然接受。但其他老师会仔细观察一段时间,以适应有家长随时参与的课堂。

如果学校没有配备相关资源或影子老师,陪读学生入校如何向老师、同学、家长交代?这需要班主任,尤其是班主任的理解和配合。

如果陪读的同学能在班里找到孩子愿意跟着,愿意做朋友的同学,那最好。如果没有,那家长就去实践吧。虽然老师并不了解孩子的特点,但他们在评估孩子能力、主动提供帮助方面的经验并不比家长少。所以家长一定要相信老师,因为血统的孩子一开始也是孩子。一般学校老师的特长和经验是否能真正让血统的孩子受益,取决于家长。

在学校生活之外,陪读学生要积极参与同学、班级、学校的服务,为孩子构建外围支持系统。父母的支持,老师的鼓励,学校的肯定,这些都是血统孩子所“必须”的,而之前介绍过的马炯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小林陪伴学生七年,融入路上的坚冰融化”)。

如果有一两个能和睦相处的家长,有愿意亲近孩子的同学,那最好,因为他们也很有可能是陪读学生的代言人。

父母的态度说明,要言行一致,才有可能效仿。开学的时候,老师的工作比较繁琐,孩子刚进入新环境,需要适应。还有的家长密切关注学校的各项工作,陪读学生在学校的出现就像一把双刃剑,会影响老师、同学、家长对陪读学生和孩子的印象:这个陪读学生在课堂上会像一个行走的班长;这个同学太不一般了,可能是个定时炸弹。......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内容

中国自闭症网
中国自闭症网
致力于打造中国自闭症门户网站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
请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