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闭症儿童兴趣的行为矫正案例 <智力发育迟缓>
教育和环境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自闭症儿童的利益出发,实施行为改变策略是有效的,但情绪问题还是会发生。随着发作频率的降低和发生时间的缩短,仍然需要针对性的训练。
(2)当你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你会一直哼哼唧唧,哭鼻子。直到你的需求达到你的期望,你才能安定下来。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艺术体操、追逐游戏、唱歌等集体活动,而这些活动正是引发明显情绪问题的导火索。在这种课堂上,我们从他感兴趣的另一件事——写作入手,在其他同学进行小组活动的时候,给他单独安排,比如描写、联系等写作任务,并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他写完之后参加小组活动。如果他能和老师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就会让他写。反复几次后,他会以写作为强化,参与活动,克制自己的哭闹和反抗。
在实际的训练操作中,我们敏锐地意识到哪些行为会让学生产生情绪,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奖励他们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果上课需要放音乐,告诉他听到音乐不要哭,老师会尽量把声音压低。让他做好接受音乐的准备,让他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如果他的情绪控制得好,我会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广告彩页图案,撕下来贴在纸板上。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物品,所以听到音乐就会下意识的控制自己,从而达到被奖励的目的。
因为这位同学沟通能力差,不能很好的和同学沟通。课间休息时,老师让其他同学帮他,平时和他交流。当这个同学有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学会理解,知道他很苦恼,也不要怪他发脾气,鼓励他们和明明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情,比如贴纸。这样,这位同学觉得周围的同学都对他好,心里得到了安慰,情绪也稳定了。
我喜欢彩色的广告。具体来说,可以收集食品、旅游、超市信息等广告彩页,可以反复查阅。
利用每天固定的一段时间,做完一件事或者一节课之后,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评价,比如贴小红花等。,这也是他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为了再次享受糊的过程,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2)喜欢贴图。具体来说,就是用手撕或剪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案,粘贴在背景纸上。操作的时候会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然后反复观看欣赏。
(4)情绪问题是由一些刻板的行为和动作引起的。自闭症学生有规律的习惯和作息时间。一旦改变了作息时间或作息时间,他们就会感到不舒服,发脾气。
在教育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动机,有效地运用正强化,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应用行为分析的一个重点。学生的爱好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使用强化的有利线索。善用他们的兴趣可以让强化更有效。
通过建立“良好行为-正强化”的联系,个案可以认识到只要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他们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从而逐渐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改变策略,明明在控制情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明明不再是一个随时容易发作,自制力困难的人,而是一个害羞的小绅士,多动症明显减轻。
(3)在做一些挑战性的活动时,因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自己的能力没有达到,所以为了追求自己的完美而不停止挑战性的活动,当别人阻止他时,他就会出现情绪问题。
第三,班级参与度提高,可以和大家互动,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
自闭症儿童的兴趣爱好是他们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干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动机将有助于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并保持良好的行为。因此,本研究针对明显的不良行为,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对他们实施行为矫正策略。
(1)他对教室里的噪音、音乐和学生的尖叫声过于敏感。在没有任何防范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声音他会出现持续哭闹的情绪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稳定下来。
其次,他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可以通过语言和行动与老师沟通和表达,从而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
明明,男,9岁,自闭,有语言但不能主动与人交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当你不喜欢这个声音的时候,你会跑出去把自己关在外面,一直哭。在班级集体活动中,他会一头扎进教室的角落里,痛哭流涕,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一,他情绪稳定,在强化的刺激下能控制自己。对于敏感的声音,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可以通过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
(3)我喜欢做作业。具体来说,它主动完成描述、简单计算、着色等书面作业。,而作业完成后,得到老师的批改和肯定,然后满意。
如果其他学生大声喧哗或尖叫,老师会及时走到这个学生身边,给他提供他喜欢的物品如胶棒、彩纸、图片等。,并陪他参加裱纸制作。同时,另一位老师会耐心安抚吵闹或尖叫的学生。在两位老师的配合下,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在改变学生行为的过程中是有效的。
通过日常行为观察,发现除了一些不良行为,还有很多兴趣点。分析如下:
从自闭症儿童的兴趣范围入手(像广告彩页、贴图片、写作业),行为矫正对自闭症儿童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