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处理自闭症学生行为和情绪问题的案例 {感觉统合失调}
自闭症儿童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差,自制力差。所以,对于他们的教育,不能仅仅从认知方面、推理方面去解决,需要运用科学的、巧妙的方法。行为矫正作为一种直接针对外在行为的干预方法,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行为修正技术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强化预期行为,惩罚不良行为。
所有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都是由大脑和神经调节的。当大脑的某一部分受损时,相应的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医生的诊断显示,皮皮出生时的窒息和脑缺氧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脑损伤。皮皮的一些行为和情绪反应,并不完全是主观上缺乏自制力,有相当一部分是源于大脑和神经功能的问题。
良好的认知:对日常事物和简单的逻辑关系有良好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情绪的稳定,他在群体活动中获得了越来越多成功愉快的体验,对参与群体活动的抵触情绪也越来越小。这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的欲望,集体意识明显增强。可以说,通过控制和塑造他的日常行为和情绪,我们达到了让他适应集体,融入集体的目的。
情绪控制能力差: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对皮皮的情绪和行为影响很大,这些因素通常会引起他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同时,他自身的控制和自我引导能力极差,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让他大发脾气。经常不分场合突然发脾气,在教室里乱晃,大声喊叫,剧烈摇晃,甚至和别人发生肢体碰撞。
对这些琐碎细微情况的控制和处理,通常会耗费老师大量的精力,但效果却很喜人。皮皮发脾气比开学时明显少了,对班里正常秩序和活动的影响也明显减少。
他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很难承受嘈杂的环境,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尤其是他刚从学校回到学校的时候,对班里的环境非常敏感。往往班里的孩子只要一活动,或者安排稍有变动,就立刻变得烦躁焦虑,引起情绪骚动。
通过详细的观察,我们发现皮皮情绪反应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周围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他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嘈杂的环境、紧张的气氛、变化的环境等。
行为矫正是根据学习理论,通过控制环境中的相关因素,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技术。
(1)交换条件:当他有要求时,需要先完成老师的要求,才能满足。当他有一个他希望实现的特殊目标时,他会努力。
同伴学习是利用同伴的示范作用,让幼儿通过观察同伴的活动,了解活动中要求与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完成指定任务的一种方法。即当幼儿不能有效完成某项任务时,要求其他幼儿反复示范正确的方式,让受教育对象通过第三方的观察来理解要求和结果。
语言能力强:能听懂日常物品的简单描述,周围人的简单要求,简单事件的叙述。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提出要求。
自闭症孩子的理解和自控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多角度、全方位帮助他们改善行为和情绪,形成适应班级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常规纪律,既不会影响班级正常的教育活动,又能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特殊儿童走向社会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矫正,他可以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安静地上课,和集体一起参加活动...虽然行为矫正一次只针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但是如果长期坚持,对孩子行为的改变和塑造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种反复无常的情绪状态,让他原本很强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甚至严重影响了同班其他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所以我们尽力控制这些诱因的出现。尽量减少班里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让班里的环境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非常有序的状态;尽量压低声音,和他交流的时候尽量压低声音;尽量减少环境和活动顺序的变化,随时通过各种手段提醒他下一步该做什么...
虽然皮皮的认知发育比较好。但是,他对客观世界还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他的一些错误观念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心理折磨,从而影响了他与周围人的交流。这也是他无法融入社会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帮助自我反思的小技巧:特殊儿童往往很难知道自己以前行为的数量和程度。为了让他知道赏罚有度,有理有据,他需要从视觉上提醒自己做了什么。如果他的行为不被允许,就用一个“X”表示,当他表现好的时候,就用笑脸提示。当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受到惩罚,而笑脸积累到一定数量,也可以换来他喜欢的奖励。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开始服用利达欣、劳拉等精神控制药物。这些药物直接控制脑垂体和其他相关器官激素的分泌,抑制其兴奋和焦虑。服药后,他的情绪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像服药前那样烦躁易怒。
此外,创造一个更合适的环境还包括一个对特殊儿童来说特别重要的任务——创造一个视觉线索丰富的环境。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和塑造,皮皮的情绪有控制数量的强烈波动,基本不会在公共场合爆发。仅仅是他的改变,就足以让班级整体的常规和氛围变得非常稳定有序。
皮皮对身边的很多事情都有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有时会因为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意图和安排而产生矛盾。所以他有必要在参加这个活动之前,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一下同学们的表现和结果。
在他建立越来越多正确观念的同时,他的不良行为和情绪也越来越少。在处理孩子引起的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孩子认知中的错误,这样才能产生效果。
药物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虽然他的情绪爆发仍然难以预测和控制,但这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AlbertEllis)指出,人的情绪来自于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不是来自于事情本身。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刺激——反应的结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加入的主观评价和概念判断,来衡量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和期望的结果。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时,不仅要适当改变周围环境,减少情绪爆发的原因,还要处理好情绪产生的中间环节,即认知。不合理的信念经过调整后,可以缓解情绪困扰,进而改善情绪和行为状态。
(2)活动变更提示:如果不得不应对偶尔的换班或转学,尽早用明显的标志表现出来。这种暗示可以有效减少他因为日常生活秩序的改变而产生的焦虑。
以帮助他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为例:我们主要采用强化和奖励的方式,即当他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约定的要求时,可以随心所欲地给予奖励或表扬。随着奖励间隔越来越长,他能安静上课的时间也在延长。
(1)物理环境的提示:对自己的座位、活动场地等给予清晰的视觉提示。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从多种角度,采用了药物控制、创造支持性环境、行为矫正、认知治疗、同伴学习、音乐治疗等多种手段。,纠正和建立学生的行为,并帮助他们改善不良适应行为,从而建立了许多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的行为。通过不良行为的改善,一个有严重情绪问题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班级生活。
行为刻板印象:生活中的事情和程序都是要求固定的。有时候,你稍微移动一下位置,或者改变一下顺序,他就会很焦虑,甚至引发更激烈的情绪问题。
(3)家校合作: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尽量保持皮皮在家和学校的教育方式一致。
行为非常刻板,情绪和行为问题严重,缺乏自制力,无法融入社会生活。
这也是皮皮很重要的一点。比如以前他情绪爆发失控的时候,我们会劝他去走廊冷静一下。但这样一个简单的暗示,往往会引发他更强烈的情绪反应。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他把“进楼道”理解为对自己情绪不稳定的一种惩罚,从而产生焦虑、烦躁甚至叛逆的情绪。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用语言和例子向他解释“进走廊”不是惩罚,而是帮助他控制情绪的一种方式;不是强迫,而是建议。慢慢的,当他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正确的方式引导自己的不良情绪,把对班上大部分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
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了一些其他的手段和策略来帮助他稳定情绪,适应班级生活。例如:
皮皮,男,11岁半。因为出生时窒息,大脑缺氧受损,导致智力低下。他2岁多的时候被确诊为自闭症。入学后,因为严重的情绪障碍被休学。去年9月,经过一年的休息和调理,我重新进入了学校。
(2)音乐治疗:皮皮和很多其他自闭症和情绪障碍的孩子一样,对音乐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和敏感。所以我们在处理他的情绪时,往往会借助一些音乐治疗的手段。比如在他因为外界环境而焦虑的时候,给他戴上耳机,听一些他平时喜欢的音乐,稳定他的情绪;当他遇到需要他参与的集体活动,如歌唱比赛或朗诵儿歌时,他会伴有节奏强烈的清新活泼的音乐,以提高他的参与度...音乐对他的情绪有很大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