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脾气不好,也不是没教养,我是真的有病” {自闭症}

时间:2023-01-30 20:48来源: 作者: 点击:
  

最后,他的父母接受了这个事实,把他送到了学校。

小刚到学校的时候,智力还算不错,数学也学得很好,但是脾气却让全校师生不寒而栗。

其实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融合学校有很多孩子愿意接受自闭症,可以免费为孩子提供诊断和筛查,但家长就是不愿意为孩子做。

小乐是一个小男孩,他来我们学校的时候才7岁。

等她冷静下来,我得扣她的代币作为惩罚,否则这种干预可能会中断。

玲儿说,希望社会能多了解这个群体,让疾病早点被发现,让孩子早日接受专业训练。

大约一个月后,她可以用毛巾代替纸巾擦手了。"

从10张纸,到8张纸,到6张纸...到后来用毛巾代替纸巾,她每进步一次都会得到很多奖励,在这件事上她会越来越有成就感。

中国残联也会为自闭症患者提供一些工作,让他们进入职场谋生。

随着病情越来越严重,她决定轮流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不是让自己全天候跟着她。就这样,病情逐渐好转。

有人说,自闭症儿童是一群“星星的孩子”。他们沉浸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无法与外界交流,就像天空中闪烁的星星。他们充满诗意却又孤独存在。

这个妈妈后来得了抑郁症,一直失眠。

我们认为自闭症意味着不说话,安静;但实际上,当你遇到他们的时候,你可能正在疯狂地呐喊和表达自己。

“那时候,有一位母亲让我印象深刻。孩子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她会过来陪着,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学习。她很爱这个孩子,把100%的精力放在教育孩子上,却让她疲惫不堪。

很多时候,她会努力完成任务,努力获得回报,但也会发生一些情况。

她心里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办,情绪会失控。

“我之前在一家麦当劳吃饭,看到服务员的眼神,就知道他有自闭症。他的服务态度很好,手脚很敏捷。看得出来,他很享受自己的工作。”

一方面,孩子的教育经常导致夫妻吵架;另一方面,离婚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们不想24小时面对孩子。

“她习惯了10张纸后,我让她试着用8张纸擦,再试6张。

在学校里,孩子的一些刻板行为是可以通过训练慢慢纠正的,他们的情绪问题会随着行为的改变而改善。

这样的星空真的是光芒万丈。我们熟悉的爱因斯坦、贝多芬、梵高……这些伟大的人物都是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

其实他们也可以有正常的生活,平凡的工作,安稳的幸福。

这些耳机可以根据每个人声音的敏感区域过滤掉一些噪音(比如有的孩子对高音敏感,有的对音量敏感),减少声音对情绪的干扰,从而正常生活学习。

现在他已经慢慢适应了。偶尔情绪失控的时候,他会跑到情绪区或者用隔板挡住自己,让自己有一点安全感。

在灵儿的学校,二年级开始教生活技能,让孩子穿衣、吃饭、洗澡等等。

小乐很敏感。他意识到父母的变化,知道弟弟夺走了大家的爱,所以对弟弟恨之入骨。偶尔发作的话,他会拿什么东西当弟弟,生气。

但同时也有很多普通的小明星。他们没有过人的智力和技能,只有平凡的双手和善良的心。他们也非常需要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一个很普通的声音,比如汽笛声,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山的呼唤,海啸,会让他们突然失控,大哭,在地上打滚...这里的老师每天都像打仗一样。

在他6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生下了他的弟弟,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全家人都把爱和注意力转移到了弟弟身上,小乐在这个家里就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

本期《人心观察室》,我们采访了一位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她叫灵儿,正在研究一个课题——为自闭症儿童设计一款抗干扰耳机。

比如有一天,她洗完手,突然跑到抽纸的抽屉前,整整齐齐地画了20多张纸...她一说完,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她看到我在她旁边,眼神立马就变了。突然心情崩溃,泪流满面。

平时学校老师会用角色扮演、游戏、视觉卡等方式帮助他控制情绪。[1]

但是怎么治都没用。他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他直到4岁才会说话。他的眼睛从来不看别人,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脾气极其暴躁。他总是生长辈的气。

她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

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16年发布的数据,自闭症的患病率为68分之一;到2019年,这一比例增加到了五分之一。

灵儿目前正在研发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耳机。

灵儿老师回忆起她当时上的一节课,总有一个神奇的“纸巾事件”。她早上刚换了一卷纸,晚上就跑出来了。

读博士之前,玲儿在一所特殊学校当了一年多的老师。

其实他们真的病了,需要专业的帮助。

我们认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冷血无情,但其实他们的内心非常丰富,情绪非常细腻。有了你的表情,他马上就能知道你的情绪。

他们真的需要空间来呼吸和修复内心的创伤。"

“我认真和她谈过,告诉她纸巾是公共物品,不能浪费,因为其他孩子也需要;她虽然尴尬,但也表示会听我的。

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病。

每当她完成,我会给她代币作为奖励。这个奖励可以让她在放学后换很多东西,比如玩具、红花、糖果等。

但是,困扰很多家庭的是,专业机构价格昂贵,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幸运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学校可以接受自闭症儿童;还有公立的自闭症儿童学校,可以帮助孩子。

“我仔细观察了她洗手和擦手的过程,我自己也试着用纸巾擦过。我发现其实只要6张纸就可以把手指甲里的水弄干。”

这些父母需要付出比正常父母多几倍的努力来应对孩子的疾病,面对孩子的停滞不前,接受周围人的质疑。

失望、焦虑、沮丧、绝望……是常有的事。

班里有个孩子叫小茹,很爱干净。一旦他拿了东西,他必须洗手。每次洗手都要用20多张纸,反复擦手指,手指甲里的水要一点点排干,反复确认。

因为矫正起步晚,小乐的进步会比其他孩子慢很多,但毕竟妈妈感到一丝欣慰。

这个过程需要老师有极大的耐心,科学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自闭症儿童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会有很多刻板、重复的行为。

最让老师担心的是他们随时爆发的情绪。

学校里有一个特殊的情感区,小乐的情绪一旦爆发,老师们就会把他带到这里。

而在中国,普遍公布的数据不到1%,仍有大量儿童未被发现,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和训练。[3]

我妈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开始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但无论是严厉的打骂,还是善意的劝说,小乐就是没有任何起色……看着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妈妈几次陷入抑郁。

如果能在3岁前及时发现,并参加专业培训,很多孩子其实是可以融入师范学校学习的。

离婚后,父母轮流照顾孩子,有的在工作日,有的在周末,以这种方式保护孩子的“呼吸”空间。

父母宁愿相信孩子只是暂时生病,或者教育方法不对,也不愿相信孩子有自闭症,因为这是永远不会痊愈的,孩子一辈子都要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

到了六年级,他们开始学习一门手艺,比如做面包、装快递、缝衣服……目的是让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

特殊区域什么都没有,目的就是让孩子与外界完全隔绝。只有当他看不到别人的时候,他的情绪才能逐渐平静下来。在这种时候,任何和他接触的人都会更加激怒他。

在他7岁之前,他妈妈带他看了很多医生。她觉得小乐这么做是因为身体不适。于是小乐从小就吃了很多中药,尝试了无数的治疗方案...

他们说话很晚,很容易被认为是“聋哑人”,但他们对声音极其敏感。尖锐的语气可能会导致情绪爆发和失控。[4]

希望所有的星星都能放射出自己的光芒。

专家普遍认为,矫正自闭症的最佳年龄是在6岁之前。然而,在中国,许多年幼孩子的父母很挣扎,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2]

自闭症患者中,有10%属于“高功能自闭症”。就像小乐一样,他们的智力高于其他自闭症儿童,甚至超过普通人,但他们有很大的社交和情感障碍。在街上遇到,他们不会礼貌的跟你打招呼,也不会给你好脸色看。

因为大量的孩子没有得到早期诊断,所以中国自闭症的统计数据并不准确。

这里有些孩子学得很慢。正常孩子一个月学会的东西,可能需要他们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大部分3岁以后就不太会说话了,说话也从来不看人。你永远无法抓住他们的目光。

然后我规定她一次只能用10张纸。每次洗手的时候,我都会陪在她身边,保这10张纸能把她所有的手都擦干,包括指甲。"

老师说这个学校80%的孩子父母都离婚了。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内容

中国自闭症网
中国自闭症网
致力于打造中国自闭症门户网站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
请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