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自闭症机构的生存——写给特殊教育圈后浪潮人群的一封信 <自闭症孩子>

时间:2023-01-30 21:03来源: 作者: 点击:
  

期望在短时间内出名是可以理解的。人要早出名,一个机构(公司)不是。因为流量来了,要转化成收入,最终还是要靠内容留住父母。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机构都出了两招,一招叫感恩,意思是这是自闭症孩子的核心障碍,解决不了。要从感恩的正能量的角度看问题。还有一招就是曲解,把自闭症康复曲解成孩子认牌、数数、说话等一系列目标。

有很多自闭的父母信仰宗教,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现实中,父母对孩子毫无办法。他们把改善自己处境的希望寄托在超人的东西上,希望自己的信仰能带来救赎。

但是,你对一个行业的了解与你的聪明程度无关。很多时候,这是一个只有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开夜车看报道获得的所谓见识,其实和看朋友圈的文章差不多。你对整个行业了解不够。你如何处理父母的真实需求?如何解决自闭症孩子真正的痛点?

但是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贴吧,百度的成本毕竟太高了。这个计算组织提倡早期实践。

以上都可以做到。不同类型自闭症的家长会根据需求去找,但最重要的是标签和爱情或专业挂钩。

除了以上正常操作,还有专家另辟蹊径。她们走过当地的妇保医院,请诊断自闭症的医生推荐某个机构或者某个具体的干预方法,或者走了残联的路子。残联直接发文要求下面指定机构上这门课,而不是要?哼!这种模式太强大了,一般人模仿不来。不过这还是常规操作,接下来就是神级操作了。

第三阶段,大量人才积累的数据和科技成果将发挥巨大作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是任何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自闭症最终会赶上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体现了科技的价值和力量。

如果从商业出发,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很简单的道理。谁给你收入?是你父母!你要解决他们的痛点,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痛点。就是孩子的进步。不管你还说什么,最后一定会回到这一点。

唯心主义,既不能真也不能假,似乎是一个普遍的理论。然而,它有三个局限性,即循环推理、解释性说明和假设结构。

有些人甚至在哔哩哔哩上开了一个账户,定期发布一些关于自闭症的视频。占领空白制高点的想法还是很不错的。

你教的好不好,需要长时间的考验。如果像自闭症干预这样一个细分的行业和操作如此野蛮、快速地铺开,就会出现问题。

疫情爆发时,受害最大的是自闭症机构。不知道这次会有多少机构(尤其是非公机构)倒闭。

可悲的是,这就是ABA的历程。无数后郎特级教师在阿坝的岩石上拍打着生命的浪花,洋洋自得,不知坑。

我看未必。除了书,他们对自闭症行业知之甚少(我说的是行业,不是自闭症本身)。是的,我知道ABA是一个很高级的东西,但是你要查阅这一节,至少你要了解这一节涉及的其他一些学科和技术细节吧?是的,你可以说BCBA很聪明,学得很快。......

这两年,是试错的时候。如果你能在投资烧完之前找到真正有价值的长期可持续盈利模式,那么就有下一轮投资来延续你的生命。资本的本能就是快速发展,就像网游里的人民币战士。给你买最好的装备,你就给我打大BOSS,不管你有没有升级,技能点满不满。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每一个1-2线城市都有一家机构满足快速资本扩张的需求。

用两张火车票学习系统的干预知识固然很棒,但前提是这些知识不能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而且能长期促进和发掘孩子的潜能。这不是你我能决定的,专家也不能。只有时间能明。毕竟大家都在云里雾里的挣扎。另外,rehabilitator X的创始人是一位自闭症家长。他怎么可能感受不到父母的绝望?

第二阶段是解决目前优质康复资源缺乏的问题。粥喜欢喝,但大多数父母连蔬菜汤都喝不上。目前最重要的是满足家长对优质康复资源的渴求。现阶段大概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基本解决各地水平参差不齐、人才济济的现状。

本文试图分析下一个成功的组织需要经历哪些障碍。

你教过你的孩子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手,你教过他们大小数字,你甚至教过他们说话。这些都没有解决真正的痛点。家长需要的是孩子能力的全面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流量分为家长流量和特殊教育教师流量。家长的流量是基础,老师的流量有杠杆,所以很多机构不管大小都喜欢发。一个可能什么都不是,听几堂课交钱就能得到。但对于小白家长来说,看到老师墙上贴的那本印刷精美的中英文对照的书,还是一头雾水,看起来和清华北大毕业还挺像的。无论什么样的交通,都要有入口。

某某机构比较有爱心,老师教孩子如何忍耐。但这是一个伪命题。你为父母解决问题,父母会认可你的价值,你应该有品牌溢价。一个组织怎么可能只靠爱赚钱?我们认可的品牌什么时候是爱?源于爱情的永远不会是好品牌。

所以如果通过群体营造氛围和几个大咖专家营造粉丝圈文化,很容易达到类似宗教的催眠效果。自闭症粉丝圈的繁荣,其实是现实中孩子无力感的反映。

有的机构思维奇特,热衷于各种公益宣传,搞各种活动,或者请个大咖来做讲座什么的,有的则利用各种渠道帮助大众消除自闭症。我不是说这些事情不能做,也不是说不能带来收益。毕竟社会上捐钱捐物的公益人那么多,还是家长组织和公益组织来做比较好。

从思维层面,机构创始人想通了,想透了,想通了家长的痛点。被市场接受。这也是为什么大一点的机构老板基本都是自闭症家长的原因。商业模式必须来自思维层面,方式方法只是帮助,不能本末倒置。

后来是小米做了一个创新,做了一个有内容有热点的微信官方账号,才真正成功的让自己的名字家喻户晓。但这种模式很难被模仿,成本也不低。仅仅是养一个微信官方账号,就需要团队租用工作室来运营。更重要的是,赖斯是记者出身,天生对社会热点敏感,懂尺度,文字功底一流。

每个组织都需要一个标签,一提到它就能立刻联系到某个关键词。有的以整合为主,有的推广ABA,有的专注于最正宗的桌面,有的专注绘本和教具,有的专注生活技能。也有特别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了高科技。房间里有摄像头记录孩子看人的次数和时间长短。

首尾相接,即道;就父母而言,无路可走。

对于机构来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就是建立了一个生态(贾会计:谁在叫我)。

如果机构的教学能给家长足够的空间去实现他们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进步和恢复),他们就不会进入粉丝圈制造出如此扭曲的粉丝圈文化而被圈外的人嘲讽。所以粉丝圈看似无脑的逻辑,其实在于我们生活世界本身的问题。

如果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生态粉丝圈,那么产品什么的就无所谓了。不管事情有多糟糕,都会有一大批粉丝为此买单。所以不要看不起第二关。

说起入口,首先想到的就是百度。其实这个圈子里推广自闭症的方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毕竟是小众群体,百度搜索长期被莆田系占据。我印象中百度搜索中严重自闭的组织只有森喜朗和星希望。

这幅图反映了一种宗教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每个人都在抢购。不,我也要买。我买什么不重要。

不相信我?大家想一想,回想一下,这几年有哪些广告充斥着街道、地铁、电梯?P2P算一个,Luckin coffee算一个。最后都崩溃了。为什么?因为它透露着一种急功近利,只有认真做事,只要不指望一夜暴富,就不会一夜崩。只要你坚持住,就不会死。时间长了,你自然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得到认可。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两个字:缺钱。去年收到父母的学费,觉得受宠若惊,把工资、奖金、利润都交了,老板却忘了:这钱不是利润,是债务。后期需要大量的服务来偿还这笔债务。疫情一爆发,负债依旧(有的甚至要退),没有收入,运营成本也不会少。

说实话,能考上BCBA的人都很优秀。一路过关斩将的考试能力,优秀的学习能力,丰富的被督导经验。但是一个新的BCBA真的能解决或缓解自闭症的痛点吗?

孩子有没有进步,1-2个月就能看出来。如果没有进步或者进步很小,它就会离开你。就算有很大的进步,也会离你而去。机构的目的有点像医院,最终目的是把病人变成健康的人。流量只是一种方式,一种工具。要让消费者或用户长久记住你,就必须坚持不懈地依靠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痛点。

任何行业发展都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样才能逐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自闭症要有大的进步,要经历三个阶段。目前以米和小米为代表的微信官方账号,以ALSOLIFE为代表的社区文化,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打破信息不对称,建立行业的信息相关基础设施。

不,爱。专注于“专业”如何?以前是,现在只能忽悠刚入圈的新爸妈。这年头,一提到自闭症专业,就跟骂人一样。你是少校,你全家都是少校。为什么?请看:

遵循长远的价值观,不要被一时、短期的东西蒙蔽,尊重常识。它是一个机构的基础。虽然,大部分机构做不到。尤其是获得风险投资的机构,虽然看起来很牛逼,但是有天使轮,有A轮,有B轮,有C轮,然后IPO之路开启,敲响上市的钟声,嫁给白,走上人生巅峰。

很多机构把书当成包装手段,把包装手段当成品牌建设。

后来出现了一种聚集人气的方法,就是在各种自闭症微信群里举办微课,邀请了无数的专家。效果一开始还挺轰动的。后来微课越来越多,大家审美都累了,就给愿意做的人开了一个新的流量入口。比如Tik Tok的Tik Tok,沈阳的油墨商做的比较早,然后是青岛的马志,有鱼等等...现在连译林也开始在Tik Tok上直播了。

广义惩罚者是与许多限制性/非限制性惩罚者配对的刺激,可以在各种环境中作为对行为的惩罚。

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看孩子有没有进步。

但是(虽然这个词总是不合时宜,但是“但是”后面的内容才是重点),好像是几千万。其实真的不是烧的。在一线城市一个像样的场地,年租金200万,配套的运营团队老师加上行政,不算保洁小姐,总有60-70人。一线逼新老师最低维生工资必须6000-7000。有一定经验的话需要8000+。另外,总要有几个BCBAs撑起门面。一个BCBA一年60万起步,一年人力资源的支出就几百万,更别说教具、出行、水电等费用了。几千万的投资差不多要烧两年。

无论是一个组织,一套干预方法,还是一个大咖专家,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让用户了解和认可。只靠做一些宣传迅速积累起来的人气会很快消亡。

康复老师可能很难感受到家长最初的无力感。这个行业在短短五年内发展迅速。虽然会给很多人带来不适,但行业要进步,就要完成人才、信息、数据的不断聚集,这是必然趋势。

.......这叫逗你。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内容

中国自闭症网
中国自闭症网
致力于打造中国自闭症门户网站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
请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