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诊断是工具和参考,不要给孩子的意愿贴标签。 《自闭症机构》

时间:2023-01-30 21:03来源: 作者: 点击:
  

当然也有很多负责任的医生想给家属最准确的判断,仅限于前两个原因,可能导致误诊。有时候,即使是本着负责任的心态,也期望家长意识到孩子情况的严重性,他们可能会把重点放在描述问题上,从而加深家长的无奈。

所以孩子的诊断往往是排除家庭因素的结果,其功能只应作为参考,而不是结论。

希望家长能正确对待诊断,把它作为教育参考,而不是给孩子自己贴标签。

在国外的诊断系统中,有超过一个月的对儿童成长环境的调查,包括主要照顾者的养育模式、儿童作息时间、饮食作息、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家族遗传史等主要方面。诊断团队会对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完整的分析,从而确定和排除家庭因素导致的心理缺失和生理缺陷。

这一步在国内医院诊断已经缩短到半小时,有的医院甚至更短。这半个小时的诊疗往往不足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或家族史导致的问题的联系和归因。这些信息,是一些探视家长忽略的,医护人员很少提及——他们只需要收集客观信息,填入档案。

这种情况下,患儿在临床上的认知、语言、互动水平都无法与平时的真实水平相对应,因此医护人员评估的内容与患儿的真实情况存在偏差。自然,作为诊断基础的这些评估也失去了可靠性。

父母在针对孩子的弱势进行干预的同时,要弥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需求缺失,以满足孩子身心的不足。那么干预的效果才能更有效。诊断只是了解孩子的工具,更多的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问题的方向,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不能代替孩子的现实。这种诊断显示的是“打折”的孩子。至于打折的水,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比和孩子相处半个小时的医生知道得多。

然而,受医院条件和诊断流程的限制,儿童与医务人员的互动是量表评估的主要方式和诊断的核心依据。所以医生只能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是非判断,这是“一拍即决”。而国外的诊断体系往往包括持续3-6个月的定期评估,有些体系还包括进入家庭和社区的评估,以消除不熟悉的环境和人对孩子表达的限制。

有家长留言询问:由于两岁的宝宝生长在缺乏语言、认知、互动等重要刺激的环境中,在近两岁时,出现了明显的语言发育和社会性发展迟缓的问题。当家长焦急地领着孩子到医院进行专业诊断时,医院给出了明确的自闭症结论。这个诊断真的靠谱吗?

在国外整个诊断干预体系中,每个环节都是交替进行的。诊断团队还负责对孩子的后续干预进行定期评估,所以每一个诊断医生和专家对每一个新的诊断都非常谨慎。

所以我们国家医院做出的诊断,往往不是和孩子的真实水平对接,而是低于孩子水平的一纸呈现,加深了家长的恐慌和难过。

而在我国,医疗诊断和教育干预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环节,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无法统一职责分配。即使有些医院提供康复训练服务,仍然无法将诊断评估与康复管理融为一体。所以负责诊断的医生并不对自己的诊断负责,那他怎么会对诊断的过程三思呢?

家长因为孩子明显的社交问题,往往会有带孩子去考试的想法。医院陌生的环境对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一种强大的威慑,不管是正常的孩子还是这些特殊的孩子。当社交能力弱或性格内向的孩子来到医院时,他们表现出社交退缩的倾向。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医护人员,这样的孩子配合度更低。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内容

中国自闭症网
中国自闭症网
致力于打造中国自闭症门户网站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
请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
二维码